溢润伟业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方案产品解决方案

1.开发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带来革命性改变,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新型的制造模式不断诞生,先进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制造业与服务业进行广泛的协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开始兴起,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融合。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大。

一、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发展任务:

(一)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教育部十二五规划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平台概述

《创业之旅游–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是经过深入分析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借鉴模拟商业战争的设计思路,结合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发展方向,以T1人才培养模型为理论指导,设计和开发出一套全新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锻炼学员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是模拟与现实接轨最真实化最低成本的实习训练平台。

《创业之旅游–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训练内容设计面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面向现代服务业崛起的大趋势,面向经管专业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面向现代企业对人才专业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的需求。平台揽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供应链过程中的政务服务、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几大类服务,虚拟了十几个行业,上百项训练任务,包含现代教育敏感的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创业教育、创新思维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招聘与面试训练、商战、市场营销等。

3.训练内容

1通过众多各类服务机构、企业的角色扮演和业务模拟,体验在社会层面的资源配置与服务业分工及企业的生态环境。

2通过与同类型企业竞争、与上下游企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外包,体验在行业层面供应链的运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经营模式。

3通过在有限资源公平环境下团队模拟运作企业,体验在企业层面的决策运营、内部管理,风险防范、市场竞争。

4通过大量连续具体业务处理和任务完成,体验岗位层面在手工作业或信息化环境下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

4.训练模式

1仿真环境下的综合体验:在信息技术支撑的仿真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环境下,模拟十多家行业机构,数十个岗位,在学习者开展企业运营决策的同时,与虚拟环境中的不同机构进行交互作用和影响,产生“沉浸”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动态数据下的企业运营训练:在动态数据支撑的企业竞争的立体性环境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经营模式多样的企业经营决策级对抗。动态数据的教学环境下实现了服务环境参数可调、企业运营难度可变、企业间对抗的复杂程度可设。

3任务驱动下的单项技能训练:在模拟企业竞争运营的背景下,在明确的、主动与被动的任务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必须高质量的完成岗位作业,这些工作结果对企业经营结果、对团队成绩起到重要作用,并提高训练饱和度、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4资源环境下的运营协同训练:在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下,不同学习者,在不同经营阶段,对不同类信息资源价值的不同认知,直接影响了企业内经营模式、企业间合作模式。形成了服务业社会协同,企业间供应链协同,部门间流程协同。

5职场环境下的职业素质训练:在现代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背景下,从企业经营前的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投标述标,团队间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处理,全方面的锻炼学习者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职业基础素质,缩短学习者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

5.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贯穿实践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资源应用全过程,实现了实践教学管理与训练过程一体化。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技术,首次将教学管理驾驶舱理念引入教学管理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根据实习情况资料合成出实习全景图,让指导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驾驶舱观测各实习企业的部署和实习情况。并可随时下达训练任务或进行教学指导。

6.应用模式

1开设中心实验室特色实验课程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的普遍现状是各院系以自身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院系的独立教学,但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在技术上缺乏统一规划,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在学生培养模式上缺乏连续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高校探索性的建立了脱离院系的公共教学机构中心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的设立作为一个校级公共实验平台,一方面共享学校分布在各个院系中的资源,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从综合和独立的角度,需要建设和开展一些校级实验,以完善其中心实验室的职能功效。从这两个角度看,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是中心实验室设立与生俱来的所必须的应用模式。首先,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在经管教学内容上按照当前经济社会的人才要求建立复合知识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体系。其次,综合实习作为更高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是中心实验室设立发挥作用的体现。

2开设院校级校内综合实习

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对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实践的感性认识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获得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工科院校的实习通常会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实践,但对于文科院校的学生,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会热情的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及时接纳也会因为工作性质、商业机密等原因,让学生接触不到核心的内容,为此对学校而言文科类学院的实习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鉴于此,很多学校创新式的提出了校内实习的思路,但是校内实习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学校搭建仿真的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

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仿真环境搭建和模拟真实业务的问题,解决了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困难,实习效果不好的问题。

3开设跨专业实验课程

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政务、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农业等类型机构,在学科划分上横跨多个专业,是一门真正跨专业的实验课程。即可作为某一个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实践,也可以多个专业学生一起进行教学。同时,平台可以做为文科综合实验的基础,在跨专业实验的基础上拓展成为跨学科的文科综合实习平台。

4开设创业教育实践课程

在严峻的就业背景下,各地高校近年来纷纷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尽管大学生办模拟公司在各校已经屡见不鲜,但各类创业课程都仅仅从创业的基本素质角度,辅以案例进行教学,加上教师自身创业经验欠缺,创业教育仍存在不少误区。对此,很多专家都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作为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支撑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课程可以模拟仿真整个创业过程,即能加强创业实践又能降低现实创业投入的风险。

5开设全校通识课程(就业训练)

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识教育正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开设通识课程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模拟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开设各类通识课程。这类课程中,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的交互性、协同性、公平性都能发挥出其特色作用。学生在主修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出专业范围,突破学科壁垒,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启发心智,萌生灵感,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

6特色专业实训与综合实习有效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完成了课程级、专业级、专业综合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开设跨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实习的有机结合。

学校也可在建设了跨专业综合实习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专业平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统一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上实现从学科体系知识到行动体系知识的递进。

特色专业实训与综合实习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实验室的利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使实训过程见树木又见森林,为T1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地作用。

7.运行环境

1硬件运行环境

服务器硬件配置:

CPU:IntelXeonMPE73202.13G或更高

内存:DDRII8GB或更高

硬盘空间:10GB

网络需求:千兆网络适配器

客户端硬件配置:

处理器:IntelCore?2Duo1.8GHZ或AMDAthlonX2642.4GHZ或更高

内存:1.5GBWindowsXP/2GBWindowsVista-Windows7或更高

2软件运行环境

服务器的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SP4)/WINDOWS2003Server

数据库:SQLServer2000SP4

WEB服务器:IIS5.0

IE:7.0

客户端的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XP/WINDOWS2000/WINDOWS7/WindowsVista

IE:7.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95107643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95107643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